免费会员第7
访问量: 123833   网址: www.cnreagent.com/show1047592    在线留言 
首页 >> 新闻中心 >> 饲料安全存在的十大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产品搜索
饲料安全存在的十大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2018.03.21   点击1864次

目前饲料安全已经不局限于饲料行业或畜牧行业本身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更广泛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生态问题,甚至国际问题,已经成为行业外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不认真重视并控制在更小的影响范围,今后依然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饲料安全存在的十方面问题

  1.1抗生素的残留和耐药性传递问题

  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或滥用所造成的耐药性和残留问题越来越突出,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临床医疗和流行病调查中发现,各种病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且已证明细菌的耐药性基因可以在人群中的细菌、动物群中的细菌、生态系中的细菌之间互相传递。

  有些细菌对抗生素具有先天耐药性,如革兰氏阴性细菌对青霉素先天性不敏感,链球菌对自身产生的抗生素具有先天的耐药性。大多数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是逐渐产生的,葡萄球菌开始对青霉素特别敏感,到目前为止,该菌属中80%的菌株对青霉素已经产生了耐药性。这种耐药性来源于细菌遗传过程中所产生的细菌的进化,细菌的进化是细菌为了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的自然选择进化过程,细菌染色体的自发性突变导致某些细菌菌群产生抗药性。在抗生素的选择过程中,非突变型的细菌被杀灭和淘汰,而具有抗药性的突变菌株则大量的生长和繁殖。细菌抗药性的存在一方面导致原来对动物传染病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效果的下降,畜禽养殖场治疗费用的大大提高,另外,一些动物的耐药菌株通过食物等途径传递给人类,致使抗生素对人类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大大下降。一些原来威胁人类的疾病,如肺结核等,又重新开始威胁人类。

  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造成抗生素以原形或以代谢物的形式在畜产品中残留。抗生素被动物吸收后,可以分布全身,但肝、肾、脾等组织分布较多,也可通过泌乳和产蛋过程而残留在乳、蛋中,从而广泛在畜产品中残留。抗生素的残留不但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和风味,而且危害人类健康,致使动物的耐药性向人类传递。

  1.2盐酸克伦特罗或其他β—兴奋剂残留问题

  目前,瘦肉精问题已经成为饲料安全或者食品安全的一个典型问题。

  另一个突出的β—兴奋剂问题是莱克多巴胺的违禁使用问题,莱克多巴胺的使用也存在着安全的隐患,在严厉打击瘦肉精使用之后,违禁使用莱克多巴胺的问题比较突出。

  1.3激素类促生长剂残留问题

  生长激素是脑下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产生的多肽类激素,猪用生长激素(PST)可以从猪垂体提取,也可以通过DNA重组技术,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肽类激素,特别是重组猪生长激素(PST)和牛生长激素(BST)的安全问题仍在讨论中。

  1.4疯牛病的危害问题

  疯牛病暴发及传播的主要原因是给牛喂了含“疯牛病因子”的肉骨粉。“疯牛病因子”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而是一种异常的蛋白质。疯牛病的传播主要是由于肉骨粉的大范围出口造成的。目前,全世界发生疯牛病的国家已增加到近20个。

  1.5二噁英污染问题

  1.6微生物污染问题

  饲料的生物污染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寄生虫和昆虫等的污染,其中霉菌和霉菌毒素的危害最大。霉菌毒素是存在于食品和饲料中、能直接引起人或动物病理变化或生理变态的霉菌代谢物,现已发现有300多种霉菌毒素。据美国农业科学和技术委员会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5%的农作物被霉菌所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难以估计。受到霉菌浸染的饲料,不仅降低了营养价值,也可能因某些霉菌产生性质不同的各类霉菌毒素而导致畜禽急、慢性中毒。此外,残留在畜禽肌肉、内脏或乳中的霉菌毒素,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

  黄曲霉毒素是一组结构相似的真菌次生代谢产物,既耐高温又耐低温,遇碱迅速分解,但是在酸性条件下又会恢复。黄曲霉毒素属于肝脏毒素,主要侵害肝脏,表现出很强的细胞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幼龄畜禽对黄曲霉毒素较为敏感,尤其是雏鸭最为敏感,中毒的雏鸭表现为肝坏死、纤维化、局部出血和肝脏细胞脂肪变性。玉米赤霉毒素又称玉米赤霉稀酮或F-2毒素,是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非类固醇类激素。主要产毒的菌种为禾谷镰刀菌,玉米赤霉毒素在单胃动物主要表现为雌激素中毒症。动物中猪对玉米赤霉毒素最为敏感,其通常可以引起母猪阴门红肿和子宫体积增大,妊娠母猪会导致死胎、木乃伊、流产或新生仔猪死亡等现象。

  另外,病原微生物污染饲料并随后污染畜产品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肉毒梭菌等在饲料中不应检出的病原菌时有存在。动物性饲料原料肉粉、骨粉、肉骨粉和鱼粉中常常污染有沙门氏菌,动物感染沙门氏菌后可以经过交叉从而感染给人,严重影响了饲料安全和动物食品安全。

  1.7重金属元素的污染问题

  猪饲料中添加高剂量的铜(125~250毫克/千克),不仅具有促生长的效果,而且可使粪便变黑,当饲料中添加100~125毫克铜/千克时,猪肝中铜上升2~3倍;添加250毫克/千克时升高10倍;添加500毫克/千克时,肝铜水平达到1500毫克/千克。过高肝铜可影响肝脏功能,降低Hb含量和血液比容值。人食用这种猪肝后,出现血红蛋白降低和黄疸等中毒症状。随着铜添加量的提高,锌、铁等元素的添加量也相应增加。近几年来使用2000~3000毫克/千克氧化锌来预防仔猪腹泻。高锌、高铁的使用同样会产生类似高铜的残留和中毒效果。

  在配合饲料中若添加低劣的矿物元素添加剂,会导致重金属元素超标,其中以汞、镉、铅、砷最为重要,成为畜禽重金属元素中毒和残留的途径。重金属对动物机体损害的一般机制是与蛋白质结合成为不溶性盐而使蛋白质变性。动物体通过饲料吸收和富集大量毒性元素,其结果必然出现中毒症状。

  1.8农药污染与残留问题

  大量农药的施用,不仅造成其在畜禽和人类体表的直接沉积,而且造成农作物体内的大量残留。农作物外皮、外壳及根茎部的农药残留量远比可食部分高,而这些部分作为副产品又是畜禽饲料的主要来源之一。有机氯杀虫剂,如DDT、y-BHC、硫丹等可以在脂肪组织中大量沉积。从饲料卫生方面考虑,当动物长期采食被农药污染的饲料后,将导致组织及产品中农药的残留,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和外贸畜产品的出口。

  1.9胂制剂污染与残留问题

  饲料工业中有机胂制剂(主要有洛克沙砷和阿散酸)被广泛用作动物生长促进剂。大量使用砷制剂可导致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

  1.10转基因饲料的安全问题

  2、确保饲料安全的措施

  2.1加强饲料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

  2.2加大饲料安全执法管理力度

  2.3加强饲料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2.4制订和完善饲料工业标准和行业标准

  2.5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2.6建立饲料安全技术保证体系

  2.6.1制定药物使用技术规程

  药物残留主要与其品种、剂量、给药途径和时间以及动物种类等因素有关。根据这些特性制定合理的用药规程和停药期,使畜产品中药物的残留浓度在上市前降到最大允许残留量范围内,就可确保畜产品的食用安全。

  2.6.2建立有毒有害物质预警参数

  2.7加强饲料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由于抗生素、高铜、砷制剂等饲料添加剂对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停止这些物质的使用对动物生产性能,乃至对整个动物农业和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以抗生素为例,取消饲用抗生素将对动物疫病控制带来巨大困难,增加治疗用药量。取消抗生素后动物生产性能会下降,必然增加畜产品的生产成本。不解决这一难题,畜产品的安全问题也得不到根本解决。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迅速发展,酶制剂、微生物添加剂、寡糖、小肽、核苷酸和卵黄抗体等一些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其在促进动物生产性能和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以上这类以调节消化道营养生理和微生态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2.7.1以调节动物消化道的营养生理、微生态平衡和食糜的理化性质而改善动物的生产性能。

  2.7.2它的作用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学地使用才能显示它的潜力。

  2.7.3它本身无毒、无残留,是一类天然的绿色产品,在体内完全代谢或被利用。

  2.7.4部分属于生物技术生产的产品,要求的技术条件较高。

  2.7.5是一种条件性饲料添加剂,如果动物消化道功能正常或使用常规日粮时,它的效果有限,它只是一种调节性、调理性的辅助手段。

  在这些添加剂中,在含有非常规饲料成分中使用P-葡聚糖酶和阿拉伯木聚糖酶的效果最好。微生物添加剂应用最多的是乳酸杆菌、双岐杆菌和芽孢杆菌等活菌制剂。

  寡糖等一类产品称为促生素,它是为消化道已有的有益细菌直接提供可发酵底物,促进有益微生物的大量增殖,调节消化道微生态平衡。这类产品分两类:一类是以促进有益细菌生长的低聚果糖,另一类是促进免疫反应的低聚甘露糖。

  卵黄抗体通过免疫反应阻止病原性大肠杆菌在小肠粘膜上的粘着,从而预防和治疗仔猪的下痢,提高生长性能。

  总之,饲料安全问题不管从范围,还是从实际的影响看,情况都是比较复杂,形势都是比较严峻。只有进行深入而具体的分析讨论其危害性,通过综合各种手段和措施进行研究和管理,建立保障饲料安全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才能使饲料安全问题控制在最小的影响范围,真正保障动物食品安全。

(文章源自网络)

产品分类
重点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