鎶(Cn)
Copernicium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Cn,它的原子序数是112,属于过渡金属之一。
Cn由德国达姆施塔特重离子研究中心Sigurd Hofmann领导的研究团队首先在1996年合成出来。他们用锌原子束轰击铅靶获得半衰期仅为0.24毫秒的277Cn,制取该元素的核反应方程为:
Cn透过α衰变成为273Ds,半衰期最长的Cn的同位素为285Cn, 有11分钟。
2002年重离子研究中心重复相同实验再次得到一个Cn原子。2004年,日本一家研究机构也合成出了两个Cn原子。
在台湾,此元素之中文名称由国立编译馆化学名词审议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名词委员会开会讨论后决定命名为鎶。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12年1月确定了鎶的简体中文名称,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批准后进入国家规范用字,已可以正常输入。
元素名称 | 鎶 | 元素符号 | Cn | 原子序数 | 112 | 相对原子质量 (12C=12.0000) | 285 |
英文名称 | Copernicium |
原子结构 | 原子半径(Å) | | 原子体积(cm3/mol) | | 电子模型 | |
电子构型 | 5f14 6d10 7s2 | 离子半径(Å) | |
共价半径(Å) | - | 氧化态 | - |
发现 | 该元素最早由德国达姆施塔特重离子研究所(GSI)西格·霍夫曼(Sigurd Hofmann)和维克托·尼诺夫(Victor Ninov)领导的研究团队在1996年合成出来。 |
命名起源 | 为纪念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于2009年7月向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提出了上述命名建议,但该中心建议新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p”。由于“Cp”已有其他科学含义,为避免歧义,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经与发现第112号化学元素的研究小组协商,最终将新元素的元素符号定为“Cn”。该联合会选择2月19日为新元素正式冠名是因为这一天是哥白尼(1473年-1543年)的生日。 |
来源 | - |
用途 | 没有什么实际用途。 |
物理性质 | 状态 | 可能是固态;可能是金属态;银白色或灰色 | 熔 点(℃) | | 沸 点(℃) | |
密度(g/cc,300K) | - | 比 热(J/gK) | - | 蒸发热(KJ/mol) | - |
熔化热(KJ/mol) | - | 导电率(106/cm) | - | 导热系数(W/cmK) | - |
自燃点(℃) | - | 闪 点(℃) | - | | |
化学性质 | |
地质数据 | 丰 度 | | 滞留时间(年) | - | 太阳 (相对于 H=1×1012) | - |
海水中(ppm) | - | 地壳(ppm) | - | 大西洋表面 | - |
太平洋表面 | - | 大气(ppm(体积)) | - | 大西洋深处 | - |
太平洋深处 | - | | | | |
生物数据 | 人体中含量 | | 肝(ppm) | - |
器官中 | | 肌肉(ppm) | - |
血(mg dm-3) | - | 日摄入量(mg) | - |
骨(ppm) | - | 人(70Kg)均体内总量(mg) | - |
鎶的同位素信息
同位素 | 丰度 | 半衰期 | 方式 | 能量(MeV) | 产物 |
283Cn | syn | 4 s[4] | 90% α | 9.53,9.32,8.94 | 279Ds |
10% SF | | |
283mCn | syn | ~7.0 min | SF | | |
285Cn | syn | 29 s | α | 9.15,9.03 | 281Ds |
285mCn | syn | 8.9 min | α | 8.63 | 281m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