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分子式 | C22H26ClN7O2S |
分子量 | 488.01 |
熔点 | 272-274 |
存储条件 | Freezer -20℃ |
产品描述
Dasatinib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多靶点抑制剂,作用于Abl,Src和 c-Kit,在无细胞试验中IC50分别为 <1 nM,0.8 nM 和 79 nM。
靶点(IC50 & Targe)
Abl,0.6 nM (cell free)
c-Kit (D816V),37 nM (cell free)
c-Kit (wt),79 nM (cell free)
EphA2,200nM(EC)
Src,0.8 nM (cell free)
体外研究
在抑制表达野生型Bcr-Abl或全部Bcr-Abl突变型(除了T315I)的Ba/F3增殖时,Dasatinib效果比Imatinib高很多。与Imatinib相比,Dasatinib呈2倍指数增长效力(约325倍)。Dasatinib有效抑制野生型Abl 激酶和全部突变型(除了T315I)。Dasatinib 直接靶向作用于野生型和突变型Abl激酶域,且抑制自磷酸化和底物磷酸化,这种作用存在浓度依赖性。Dasatinib作用于表达野生型 Bcr-Abl的细胞时,效果比Imatinib高325倍多。[1] TgE骨髓细胞菌落百分数从未处理孔的100% 降低到Dasatinib处理孔的4.12%。 有 Dasatinib存在时, WT 和TgE骨髓细胞形成的菌落百分数明显不同。LMP2A的表达可促进 B 淋巴细胞存活和增殖,而Dasatinib通过靶向作用于Lyn 和/或c-Abl 激酶可抑制以上存活和增殖。[2] Dasatinib 处理一系列甲状腺癌细胞,抑制Src信号, 降低生长速度,使细胞周期停滞,且诱导凋亡。使用剂量不断增加的 Dasatinib (0.019 μM 到 1.25 μM) 处理C643, TPC1, BCPAP, 和 SW1736 细胞3天,抑制50%细胞生长,然而抑制K1细胞系生长则需更高浓度Dasatinib。使用10 nM 或50 nM Dasatinib 处理BCPAP,SW1736 和 K1 细胞,导致G1期细胞提高9-22%,而S期细胞百分数则降低7-18%。[3]
体内研究
Dasatinib 作用于LMP2A/MYC 双转基因小鼠,可逆转脾肿大。Dasatinib 作用于TgE小鼠 抑制表达LMP2A 的骨髓B 细胞形成的菌落,且使脾脏变小。使用Dasatinib处理Tg6/λ-MYC 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脾脏质量明显降低。Dasatinib 作用于LMP2A/MYC 双转基因小鼠,抑制淋巴结肿大。Dasatinib作用于嫁接LMP2A/MYC双转基因小鼠肿瘤细胞的Rag1KO小鼠,可逆转脾肿大。Dasatinib 作用于表达LMP2A的B 淋巴细胞瘤,抑制Lyn磷酸化。[2]
激酶实验
激酶自磷酸化分析:
使用野生型和突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Abl融合蛋白 (c-Abl氨基酸220-498位) 进行激酶实验。从谷胱甘肽琼脂糖珠中释放GST-Abl融合蛋白,ATP浓度为5 μM。在用于激酶自磷酸化和体外肽底物磷酸化实验前, 用LAR酪氨酸磷酸酶处理GST-Abl 激酶域融合蛋白。在 30oC下温育1小时后,加入1 mM 钒酸钠,激活LAR磷酸酶。进行免疫印迹分析,比较未处理的GST-Abl激酶和去磷酸化的GST-Abl激酶,使用磷酸化的特点抗体4G10来 确认酪氨酸残基完全去磷酸化(>95%),使用c-Abl抗体 CST 2862 来确认GST-Abl激酶的平衡负载。实验测定IC50值时所用Dasatinib浓度为0 nM到32 nM。Dasatinib作用于突变型T315I时浓度达到 1,000 nM。在体外肽底物磷酸化实验中使用相同抑制剂浓度。作用于GST-Src激酶和 GST-Lyn激酶的三种抑制剂的浓度范围相同。
细胞实验
Cell lines: Ba/F3细胞系
Concentrations: 0 nM-32 nM
Incubation Time: 72小时
Method: Ba/F3 细胞系重复培养三份,然后与浓度逐渐升高的 Dasatinib 温育72小时。通过MTS活性实验测定细胞增殖。IC50值和IC90值取自三组独立实验的平均值。Dasatinib作用的IC50值和IC90值为0 nM 到32 nM 。Dasatinib 作用于突变型T315I时所需浓度达到200 nM。
(Only for Reference)
动物实验
Animal Models: EμLMP2A(TgE 和Tg6品种),MYC (λ-MYC), 和LMP2A/λ-MYC双转基因小鼠(Tg6/λ-MYC)
Formulation: DMSO
Dosages: 30 mg/kg
Administration: 腹腔注射
(Only for Reference)
参考文献
[1] O'Hare T, et al. Cancer Res. 2005, 65(11), 4500-4505.
[2] Shah NP, et al. Blood, 2006, 108(1), 286-291.
[3] Chan CM,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12, 18(13), 3580-3591.
[4] Dargart JL, et al. Antiviral Res. 2012, 95(1), 49-56.
百灵威科技